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 贝壳大,壳质薄韧,呈三角形。两壳相等,壳两侧不等。两壳闭合时,贝壳前腹缘留有1条狭长的裂缝,壳后端也不能关闭而仍有开孔。壳顶尖细,位于贝壳的最前端;腹缘由壳顶至壳前半部稍直,至壳后半部又逐渐向外突出;背缘与腹缘在壳顶与腹缘相交,约形成30。角后,向后方一直延伸,有些种背缘不很直而向内弯;背缘全长为铰合部,并有排列较整齐的三角形小齿,一般前端的齿小而后边的较大。壳后缘宽大,有的呈截形,有的稍圆。壳面较凸,除前腹缘外,其余部分均有自壳顶伸向壳后端的放射肋;一般放射肋细,有15—30条,肋上具有许多斜向后方的三角形小棘;有些个体尤以老个体,放射肋不明显,小棘也较少或缺,有的仅留在贝壳的前半部。生长纹在背面较细而不甚明显,至腹面变粗而多呈褶状。壳表的颜色有变化,一般随年龄的增长壳色逐渐由浅变深,幼小的个体呈透明白色或淡黄色,较大的个体呈浅褐色或黄褐色,老个体多呈黑褐色,壳顶附近易被磨损而露出珍珠层的光泽。此外,随年龄的不断增长,贝壳也逐渐加厚。贝壳内面颜色略与壳表相似,但稍浅一些;壳前半部或大半部为珍珠层区,此区珍珠层厚、具珍珠光泽;其余部分,尤以近壳缘处无珍珠层,壳较薄,也无珍珠光泽。一般闭壳肌痕及外套痕清楚。前闭壳肌痕小,位于壳顶下方,近卵圆形;后闭壳肌痕大,略呈椭圆形,位于壳中部珍珠层区以内。外套痕明显,通常与壳缘相距较远。铰合部无齿;韧带细长,其长度约与背缘相等,但自壳顶至背缘长2/3处韧带较宽,颜色也较深,多呈紫褐色,此为主韧带;向后的1/3部分为次韧带,较细,色淡或无色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贝壳较大,壳质较薄,呈三角形。两壳相等,两壳关闭时壳后端留有开口。壳表具有数条放射肋;一般放射肋较细,肋上生长的小棘形状和数目有变化、肋间距离较大。壳表呈黑褐色,壳色随年龄的增长而加深。后闭壳肌肥大,珍珠层区较大。足丝发达。
生境信息
生态习性 为暖水性广分布种,仅见于潮下带百米内的浅海底,其垂直分布在我国黄渤海为20—44m,东海47—67m,南海17—44.5m。营附着和半埋栖生活,它以贝壳尖端部插入泥沙中,足丝附着在石块或粗砂粒上,贝壳后端部露出地面。一般它埋栖的泥沙以含沙率为50—80%生长较好,幼虫附着后,贝体终生不再移动。在自然海区中,以水流通畅但潮流不很湍急处附着较多。它对温盐度的变化,适应力虽不如贻贝,但还是较强的。一般2年左右,即壳长为18—30cm时,生殖腺即成熟。繁殖期为5—9月间,最适水温为26.0—28.0℃,海水比重为1.019,pH值为8.1,卵子直径是60μm。它是行体外受精,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后,大约16—17小时即变成直线铰合幼虫,至17—21天即达壳顶后期,即接近变态期。生长较快,刚附着24小时的稚贝可达900×600μm;20多天最大的可达14.5×4.75mm,移到海水中暂养2.5个月,最大的个体可达68×30×8.9mm↑3↑,2年壳长可达200mm。直肠上的“外套器”利用体液的充满和肌肉的牵动,不断地自由伸缩和摆动,清除体后的碎壳和杂物等。但有人认为它还能分泌一种保护自己的液体。一种甲壳类的小豆蟹,常寄生在它们的外套腔中。其主要敌害,为后鳃类的侧鳃海牛属(Pleurobranchaea sp.)的种类。暴风雨及洪水,能使海底泥沙将其掩埋,也能造成它们大量死亡。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,如辽宁省的海洋岛、大连、山东省的长山八岛、大钦岛、东楮岛、俚岛、青岛、胶州湾,浙江省洞头,福建省福清、厦门、东山,广东省海门、汕头、汕尾、宝安、东平、闸坡,海南省万宁、榆林、三亚、儋县、临高沿海,广西涠州岛等地(分布图24);国外北自日本本州房总以南至爪哇,西自印度半岛的东南部、向东经斯里兰卡,至澳大利亚的北部均有分布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这种江珧个大,分布面广,数量也较多。在我国南北沿海分布较普遍,自然蕴藏量也比较大,故常为海洋渔业捕捞及生物调查等的主要对象。由于它的肉柱特别发达,约占体长的1/4,体重的1/5,而且肉嫩,味极鲜美,营养丰富,其食用价值早被人们发现和利用。我国古代记载和食用的江珧,主要就是这一种。除鲜食外,还可加工成罐头及干制成江珧柱,美味胜过扇贝柱,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海产品,直到现在,它仍是筵席上的名贵菜肴。不仅在我国,而且在日本、墨西哥、玻利维亚以及印度洋的一些国家,也都视为美味佳品。此外,它的贝壳大,可用做附着基或贝雕等的装饰品原料。它的足丝细长,极发达,韧而富弹性,具光泽,古代用作高级织品的原料。较大的个体,又能产生较小的珍珠,可以入药。因此,它不仅在我国,而且在国外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,不论是开发利用或是养殖,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。